赤津燒
這種陶器的起源可追溯至奈良時代(710-794 年),大約 700 年製成了一種名為須惠 (Sueki) 的陶器,而今天仍在使用的赤津燒的傳統技能、技術和命名法早在江戶時代(1600-1868 年)早期就已確立。在此之前的一段時間,人們建立了仍在使用的上釉工藝,即志野 (Shino)、織部 (Oribe)、黄瀬戸 (Kizeto) 和御深井 (Ofuke)。
總共使用了七種主要的釉藥。除了大約 12 種不同的技術,還採用了一種稱作 herahori 的工藝,該工藝使用模型工具在成品上繪製圖案。然後,在模具中形成圖案後使用圖章建立印花。櫛目 (kushime) 是指在黏土表面仍然是軟的時候,使用竹子或金屬叉將平行線、波浪線、螺旋形,或點狀圖案繪於黏土上。混合採用來自朝鮮半島的技術,在深灰色的底部用白色滑洗法繪製菊花圖案。充分利用這些工藝,加入自桃山時代(1573-1600 年)以來一直使用的鐵繪裝飾。目前,赤津燒主要有茶具、插花用具,以及在日本高級餐廳用與家用餐具,被專家譽為手工製作的奢侈品。
特徵
赤津燒採用十二種獨特的工藝,包括七種釉料,使用一種稱為「凹形雕刻」的抹刀將圖形雕刻到黏土中,或者使用稱為「印花」的印章壓在模具上,在黏土柔軟時,使用竹梳和金屬梳繪製平行線、波形、螺旋形、虛線等圖案,此工藝稱為「櫛目」(kushime),該工藝源自朝鮮半島,其中深灰色粘土以白色粘土裝飾成菊花圖案,稱為「三島手」(mishimade) 等等。自由採用這些工藝,並且使用桃山時代傳承下來的鐵繪工藝繪製設計。這些手工奢侈品(主要是茶道用品、插花器具、日本美食餐具)受到收藏家的高度評價。
製作方法
透過陶輪、板成型和手工使黏土成型。將黏結良好的黏土放置在陶輪上,並在旋盤旋轉時手工成型。很久以前,據說掌握手工成型需要三年時間,而陶輪則需要十年才能掌握。板成型是透過把黏土切成一定厚度的切片,並使用各種模具(木材、黏土或石頭)將其壓成所需形狀。手工成型是指用手將黏土製作成圈狀或袋狀,然後再製作成各種形狀(包括動物、花瓶等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