萩燒

山口縣

跟隨豐臣秀吉征戰朝鮮半島之後,藩主毛利輝元將兩位朝鮮陶工(李勺光和李敬)帶回日本。大約 400 年前,這兩兄弟開始負責燒製工作,這亦標誌著萩燒的誕生。

毛利輝元在荻城定居時,授權李光勺建造窯爐,專為封地製作陶器。第一批真正的萩燒由此誕生。李光勺逝世後,他的兄弟接棒,萩城藩主賜予他一個日本名字 Hagi Kouraizaemon,至今仍在使用。

荻燒的早期作品與當時朝鮮所製陶器的風格非常相似。不過,後來漸漸加入了樂燒或質樸的特色,隨後發展成為一種獨立的風格,至今仍在使用。

或許,荻燒最鮮明的特徵就是這種樸實的品質,燒製時引起的略微收縮是造就這種風格的部分原因。除此之外,成品具有較高的吸水率。吸水率極高,即意味著,若經年累月盛放茶水或清酒,會髒污和變色。這種現象深受茶迷喜愛,他們將其稱為茶色(書面用語為「馴茶」),隨著茶具的使用,會產生一種令人愉悅的美學外觀。
另一大特色是,荻燒的造型和裝飾較為簡單。事實上,荻燒幾乎沒有任何釉下彩或釉面疊放裝飾。而這種器皿的真正吸引力在於,陶工將器皿放入登窯中進行燒製時能夠預期相應的效果,並能以獨特的方式充分運用這些效果。不同黏土組合作何反應、釉彩的應用、使用造型工具製作的標記,這些方面尤其如此。

現在生產的主要器皿有:各種各樣的裝飾品、餐具、花瓶、杯子、碗和茶壺。

特徵

荻燒的主要特色是光澤柔和,熱收縮率較小,吸水性較強。由於這種器皿吸水性較強,如果經年累月使用,茶水和酒液將會滲入,導致它們變色。在茶道鑒賞家的眼中,這種變色稱為「茶慣」,備受青睞。另一個特徵是,荻燒的造型和裝飾較為簡單。在大多數情況下,這種器皿不會上油彩。放入登窯中烤製後,所使用的黏土組合、上釉條件、刮刀痕等都將產生各種不同的圖案,所有器皿都會充分利用這種獨特性加以精心設計。

製作方法

主要成分(大道土和金峯土)中加入了見島土和一種稱為 Ji-tsuchi 的本地黏土,構成用於製作陶器的陶土。運用各種方法將陶土製作成盆罐,包括在陶輪上旋轉、手工成形、 踏鞴等等,再上釉底料、鑲嵌、雕刻,再進行素燒。素燒後,塗上釉料。為盆罐塗上透明釉或白釉,然後放入登窯中燒製。放入窯爐後,與火焰直接接觸時,各個部位的釉色會隨之發生變化,這種變色現象稱為「曜變」。

totop