小代燒
熊本縣
1632 年,細川忠利從豐前封地遷至肥後封地時,任命了兩名陶藝大師。他們分別是:陶工源七(牝小路家族初代)和八左衛門(葛城家族初代)。人們認為,任命這兩位陶工就標誌著小代燒的誕生。
後來,到 1836 年,當地藩主瀨上林右衛門(幕府官吏)下令修建瀨上窯,旨在振興當地的產業。多年以來,製造小代燒的各種技藝和方法得以流傳下來,野田家族和近重家族繼承這些技法,仍然沿用至今。
小代燒由當地一種富含鐵元素的黏土製成,風格灑脫簡約,頗有特色。透過改良釉料混合物,並充分利用不同燒製溫度下發生的變色現象,對小代燒的製作進行精密控制,製作出藍色、黃色和白色的小代燒。此外,自由奔放的圖案及釉色深淺與器皿的造型和諧相融,綻放灑脫簡約的風姿。
特徵
小代燒以富含鐵元素的黏土製成,具有簡約堅固的質感。釉彩的比例和燒製溫度會產生極其微妙的變化,呈現出藍色、黃色或白色。流動奔放的釉料繪製出圖案,與小代燒的造型和諧相融,別具一格。
製作方法
運用討論拉胚等技法,將淘洗後的黏土塑造成形。黏土乾燥後,再以 800℃ 左右的溫度進行燒製。然後,將陶胚浸入或淋上釉料(主要成分為稻草灰或木灰),再以 1,300℃ 的溫度進行燒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