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島春亞紡
宮崎
鹿兒島
這種布料可以追溯到 7 世紀,在沖繩附近的奄美群島編織而成。直到 18 世紀初,這種工藝才以工業為幌子,其技術隨後又移交給在鹿兒島縣工作的人員。
依卡或絣織模式是在稱為 shimehata 的特殊織機上實現的。而使用泥漿對紗線進行染色尤為出名。據說這種布料的起源可以追溯到遠在印度的依卡編織,當這種技術通過蘇門答臘、爪哇和東印度群島傳播時,也被帶到了奄美群島。
這種獨特的精美依卡圖案布具有內斂的特性,並用玫瑰花科成員厚葉石斑木 (sharinbai)和泥漿中衍生的著色劑進行染色。現在有 748 家公司 11,908 人從事這項工作。在職人員中有 141 位政府認可的大師級工匠。
特徵
這種柔軟、輕便、抗皺且對穿著舒適的面料承襲了奄美的特性。它具有精緻而生動的依卡圖案,並使用鼠李木和泥漿染色而創造出獨特的樸素感。
製作方法
根據設計,紡織品經鼠李和泥染後用依卡技術染色。該工藝大約需要六個月到一年的時間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