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谷燒

德島

1780 年,德島藩主下令製造南京・唐津燒風格的瓷器,從九州島引進工匠,建立窯爐並開始生產。
不過,因為附近找不到合適的瓷土,很多器皿在燒製時損壞,很快就停產了。之後,在 1784 年,Heijibei Nohda 僱用一些曾經製作信樂燒的陶工,學習他們的技藝,並在大谷村(現在的鳴門市大麻町)建造了一座登窯。這裡開始生產陶器,標誌著大谷燒的誕生。到 19 世紀末 20 世紀初,開始生產藍甕。到 20 世紀 20-30 年代,因為戰爭的緣故,發生了一系列的變化,開始製造形形色色的各類器皿,其中有大甕,也有各種至今仍在生產的小型日雜用品。

如今,大谷燒是四國島上最具代表性的陶器之一,至今已有 200 年的生產歷史。為了製造體型碩大的睡蓮缽和大甕,使用了一種特製的陶輪。一人側身而躺,以腳轉動陶輪,另一人加入陶土,一圈圈製成器皿。這種製作缽罐的方式特別出名,據說,他們所使用的登窯大小是全日本最大的。
酒杯亦非常別緻。工匠們使用普通陶輪,以高超的技藝製成這些杯子,雖然杯身極薄,但非常堅固。

大谷燒使用了多種黏土。使用的一種主要黏土是姬田黏土,而讃岐黏土亦會配合荻原黏土使用(一種富含鐵元素的分層黏土)。以石灰石、木灰、長石、矽石和鐵的混合物為釉料,將器皿浸入釉料中,或將釉料滴落至器皿上。所有製作工序均由手工完成,運用了多種不同古老技法及工具來成形和裝飾器皿,比如陶輪(用於從內部塑造缽罐形狀的簡單成形工具,陶輪上會放置一塊木板,協助製作大型甕缽),以及粗布、刨子、皮革塊、切黏土的線材、刷子以及舀勺。

特徵

大谷燒的產地是德島縣鳴門市大麻町,擁有約 200 年的歷史,乃四國最具代表性的陶器之一。大甕和睡蓮缽有一人高,使用巨大的「ne-rokuro」 陶輪(由兩人合作,一人負責製作陶胚,一人側躺以腳轉動陶輪)製作,再放入全日本最大的登窯中燒製。此外,藉由非常細緻的旋轉技術,酒器雖薄,卻十分堅固。

製作方法

大谷燒的主要原料是荻原黏土、讃岐黏土和姬田黏土,它們是富含鐵元素的沉積黏土。所使用的釉料由姬田黏土、石灰、木灰、長石、矽石和鐵元素組成,可透過浸掛或流掛方式上釉。大谷燒的主要工序是:粉碎、過篩、淘選、揉捏、混合、成形、乾燥、生掛、素燒、上釉、入窯、燒製和檢驗,每道工序均以傳統工具手工完成,如陶輪、泥刀、亀板、粗布、刨子、皮革、切割紗線、刷子和舀勺。

totop